微信
二维码
2025年07月19日 jskeusjl123 配资平台官网 3 0

  7月19日 ,富达基金发布公告,董事长黄小薏因个人原因正式卸任,由李少杰接任董事长一职。这一变动距她接任董事长尚不足九个月 ,而早在今年5月23日 ,黄小薏已不再担任总经理 。两个月内相继卸任公司两大核心职位,令市场对这家外商独资公募的高层稳定性与后续策略走向产生高度关注。

  据悉,黄小薏在过去三年间 ,领导富达完成了从获得公募牌照到陆续推出10只公募基金和多个专户产品的全过程,被视为富达中国发展的关键人物之一。

  富达国际亚太区(日本除外)总裁莫达文(Damien Mooney)也表示,“我要特别感谢黄小薏在过去三年里领导富达中国公募基金业务所取得的成绩 ,以及她对客户关系的深度维护 。她的卓越贡献为公司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

  继任者李少杰将同时继续履行其在富达国际的原有职责。而在5月接任总经理一职的孙晨,将全面领导公司的日常运营、业务策略与客户沟通。这场高层“交接棒”的完成,意味着富达基金的组织架构在短时间内经历了一轮重构 。

  履历显示 ,新任董事长李少杰于2010年3月加入富达国际,长期参与并主导公司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发展。其职业生涯横跨多个业务模块,曾担任富达基金(香港)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 、富达国际中国董事总经理、富达利泰投资管理(上海)总经理和法定代表人、富达基金管理(中国)首席市场营销官 、富达证券投资信托股份董事长 ,并负责过富达基金(香港)大中华区(不含大陆)销售业务。

  加入富达之前,李少杰亦有丰富的跨国资管机构从业经历,包括保诚集团亚洲(亚太基金管理)首席执行官助理 、美国国际集团商业拓展规划副总监、荷兰银行资产管理战略发展副总裁、摩根大通(美国)业务分析师等职务 。

  黄小薏的突然离任虽未详述具体原因 ,但结合此前的任职节奏及产品发展节奏 ,也更深层次地折射出外资公募在华经营的一系列系统性挑战。

  从掌舵到离任:富达在华三年黄小薏任职轨迹

  2022年4月,黄小薏正式加入富达,担任富达国际中国区董事总经理 ,成为这家新晋外资公募开局的重要推动者,到如今黄小薏离开富达,也仅仅过去三年时间。

  此前 ,她曾在华宝基金任职长达近20年,从营运总监一路晋升至总经理,管理经验丰富 ,且对中国市场规律有着深刻的理解 。富达选择这样一位深谙本土市场的管理者掌舵,显然是意图通过“本土化领军”来快速建立对中国资管行业的适配路径。

  2022年底,富达基金正式获得外商独资公募牌照 ,黄小薏成为首任总经理。2023年4月,富达基金推出了首只主动权益基金产品富达传承6个月,首募即达10.79亿元 ,为外资背景机构迈入本土基金市场注入信心 。

  到了2024年10月 ,黄小薏接任董事长,并代任总经理一职,彼时的富达正处于主动权益产品快速拓展阶段。

  Wind数据统计 ,富达基金目前已累计发行10只基金,包括权益 、混合、债券及FOF产品。管理规模在去年年底一度达到68.27亿元,但彼时仅有7只产品 。然而 ,伴随市场波动与部分产品回撤,即便年内再有3只新发,一季度时规模也降到52.10亿元 。

  尽管部分产品如富达悦享红利优选、富达低碳成长等在震荡市中实现净值回升 ,但不少产品也遭遇成立即缩水的尴尬境地。例如富达90天持有从成立时的近10亿元跌至4000万元出头。

  黄小薏离任的时间点,正值富达刚刚经历产品结构与战略节奏调整 。业内人士表示,这种转变对高层管理者带来巨大的策略压力 ,黄小薏自董事长任职不足一年又全面退出,或与组织内部对未来战略方向的分歧有关。

  “她在代任总经理的那段时间,既要应对内外部监管考核的节奏 ,还要推动新产品上线 、调动团队资源。 ”一位接近富达的行业人士透露 ,值得注意的是,在孙晨履新之前,黄小薏的代任时长已接近监管规定的6个月上限 。

  而今 ,根据富达基金发布公告称,黄小薏因个人原因卸任董事长一职。在孙晨于今年5月接棒总经理之后,黄小薏已逐步退出公司管理核心。

  此次李少杰的接任被业内视作富达重构战略链条的重要一步 。作为长期扎根富达国际亚太业务的高管 ,他对大中华区尤其是内地政策与渠道体系有深入理解。多位业内人士指出,李少杰拥有跨境战略融合与本地执行协同的复合型背景,或将在当前富达面临渠道转型与产品持营难题的背景下 ,提供更平衡的资源调配路径。

  富达的突围路径与现实阻力

  不同于多数外资公募“谨慎下场 ”的模式,富达基金自获得牌照后表现出罕见的积极性 。在不到的时间里,几乎以“半年一只”的频率发布产品 ,其中不乏如富达创新驱动、富达沪港通精选这类紧扣当下热点的策略新品。尤其是近两年,借助港股反弹与政策边际回暖,富达进一步加码红利与科技双主题 ,试图构建差异化的产品布局。

  从策略上看 ,富达基金并未拘泥于海外母公司的传统风格,而更像是一个本土化的公募玩家 。例如,旗下产品普遍拥有较高的换手率 ,从数据上看,2024年,定位股息底仓的富达悦享红利优选持仓换手率达286.6%;富达传承6个月则更是高达338.8% ,远高于同类中值,产品仓位也更多呈现灵活应对的特征 。

  产品层面的“本地化操作”无疑有助于提升市场适配度,但也带来了更高的管理挑战与持营压力。尤其是在投研体系尚未全面落地、客户基础仍待巩固的阶段 ,仍然面临客户黏性不足与资产波动风险。

  “黄小薏的管理风格是强执行 、高参与 。 ”有业内观察者分析称,富达虽然积极推进在华业务,但在本地资源的配置和授权力度上仍有所保留 ,这使得黄小薏虽有经验,但推动改革的空间有限。

  渠道之困与外资在华现实考题

  事实上,黄小薏的离任也映射出外资在华布局普遍面临的结构性难题 ,特别是在渠道端始终存在较高瓶颈。相比本土公募拥有广泛的银行、代销、电商渠道资源 ,外资机构在本地市场触达上始终处于弱势地位 。

  财联社记者了解到,部分外资公募在渠道展业难度颇高,部分大型代销机构对外资产品的要求仍设置较高门槛。即便如富达这样背景雄厚的国际品牌 ,也难以完全摆脱在客户获取 、投顾协同等方面的制约。

  值得一提的是,黄小薏在华宝基金任职期间,曾担任营运总监 ,对本土分销系统有一定了解与深耕 。但在富达,她面对的是一个外资从0到1的冷启动结构,需要在短时间内搭建适配中国市场的销售和运营体系。有限的组织资源与外部环境 ,使其即便具备丰富经验,也难以构建可持续的规模增长通道。

  “产品可以做得快,基金经理可以招得来 ,但外资在渠道端的掣肘一直没有根本解决 。”上述不具名人士表示,“一些外资高管即便过往经验丰富,在缺乏系统支持的情况下 ,最终很容易被架空。”

  对于富达而言 ,下一阶段的核心命题或已从产品扩张转向深耕渠道与优化客户体验。这也解释了为何富达在董事长及总经理接续人选上,分别选择了有国际背景和本地治理经验的组合,以期在资源调动与执行端实现更强协同 。

  在本轮换帅之后 ,富达是否能真正突破渠道瓶颈、建立长期稳定的客户基础,仍需时间观察 。而黄小薏的短暂任期,或许也成为了外资公募进入“深水区 ”后组织机制与战略转型之间张力的一个注脚。

(文章来源:财联社)

你可能想看:

评论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