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二维码
2025年07月16日 jskeusjl123 股票低息配资 4 0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公开征求对《重庆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渝链智擎”行动计划(2025—2027)》的意见 。其中指出 ,增强产业创新支撑。聚焦智能座舱、智能驾驶 、智能底盘、智能车控、汽车软件 、汽车芯片等领域,组织实施人工智能 、核心软件、高端器件与芯片、新能源等重大(重点)专项项目,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鼓励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 、高校及科研机构组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创新综合体 ,聚焦关键技术研发开展深度合作 。支持企业、高校、第三方机构等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 。到2027年 ,建成5个市级创新综合体,突破50项以上关键核心技术。

  培育人工智能及汽车软件产业。聚焦操作系统 、人工智能等领域,持续实施关键软件“揭榜挂帅 ”项目 。鼓励汽车软件与人工智能企业加强与国内领军企业技术合作 ,支持整车企业在飞行汽车研发、自动驾驶训练等领域应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支持汽车软件企业围绕“车+X”应用,开展智能座舱、智能驾驶 、智能车控等技术研发。推进高水平软硬件适配中心建设,提升产品研发、集成验证等公共服务能力 。开展软件、硬件 、应用和服务一体化适配 ,完善汽车软件与人工智能技术产品体系。到2027年,力争打造50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软件产品。

  重庆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渝链智擎”行动计划(2025—2027)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有关决策部署,积极应对产业发展新形势与新挑战 ,落实《重庆市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22—2030年)》,推动“四链 ”融合,突出“四侧 ”协同 ,不断培育壮大我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

  一、发展目标

  到2027年,我市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取得实质性进展 ,力争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营业收入达到7000亿元 ,集聚智能网联新能源零部件企业1000家,其中智能驾驶 、智能座舱 、智能车控、车路网联、电驱 、电制动、电转向、热管理等汽车电子零部件企业500家,夯实基础设施建设 、人工智能及汽车软件、车路云一体化建设、物流出口服务 、检测维保电池回收服务等5大支撑 ,形成“1000+500+5”的全新产业链体系,全面构建整零协同、软硬结合、场景牵引 、数字赋能、自主创新、品牌提升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为我市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提供有力支撑。

  二 、重点任务

  (一)深入推进整零协同。坚持以整带零 、以零促整 ,鼓励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加大在智能座舱、智能车控、电驱 、电转向、电制动、热管理 、增程器等领域产品联合研发力度,增强产品供给能力 。支持整车企业及Tier1(一级供应商)持续释放采购订单,带动配套零部件企业进行适应性升级以满足整车企业技术、质量和商务要求 ,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支持第三方机构联合整车企业建立汽车产业链信息平台,促进上下游企业实现需求互通、数据融合。到2027年,全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本地配套率提高20个百分点 。

  (二)加力开展招商引资 。围绕补链延链重点领域 ,持续优化招商图谱和招商地图,重点招引智能驾驶 、智能座舱、智能底盘、智能车控 、汽车软件、汽车芯片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生态主导型企业。围绕产业生态需要,加大零部件验证、测试等相关企业引入。发挥联盟 、协会等行业组织作用 ,充分整合整车企业资源 ,共同招引市外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 。到2027年,力争招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300家。

  (三)持续推进转型升级。遴选一批基础较好的传统零部件企业,支持其紧跟整车企业及Tier1新产品和新项目配套需求 ,通过供需对接促进企业向智能网联新能源转型升级 。以重点Tier2(二级供应商) 、Tier3(三级供应商)摸底为切入点,深入了解企业现状和转型需求,鼓励企业更新一批高技术、高效率、高可靠性的先进设备 ,提高优质产品供给能力。深化生产设备数字化改造,加快推动智能制造装备和软件更新替代,持续打造基础级 、先进级、卓越级、领航级智能工厂。到2027年 ,力争推动150家传统零部件转型升级 。

  (四)加快培育优质主体。建立“市 、区、整车企业”三方联合服务机制,遴选建立重点零部件企业培育清单,在市场拓展、技术研发 、企业融资等方面给予企业支持。鼓励智能座舱、电驱、热管理 、电转向、电制动、增程器等领域头部企业加快投资并购和兼并重组 ,拓展产业链条 、丰富产品种类 、加速技术融合,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 。推动优质中小企业聚焦自身优势领域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品牌建设,不断提升细分市场竞争力 ,培育形成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 ”企业。到2027年 ,全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争取培育形成400家专精特新企业 、80家“小巨人”企业。

  (五)增强产业创新支撑 。聚焦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底盘 、智能车控、汽车软件、汽车芯片等领域,组织实施人工智能 、核心软件、高端器件与芯片、新能源等重大(重点)专项项目,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 。鼓励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 、高校及科研机构组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创新综合体 ,聚焦关键技术研发开展深度合作。支持企业、高校、第三方机构等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到2027年,建成5个市级创新综合体,突破50项以上关键核心技术 。

  (六)强化标准引领作用。鼓励整车企业 、零部件企业 、第三方机构等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技术、新场景 ,制定一批技术自主、应用带动的新标准。支持整车企业建立健全企业主导的研发 、制造、质量、服务等技术和管理标准,打造企业标准竞争优势 。支持整车企业 、零部件企业、第三方机构等积极参与国家、地方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相关标准制定,争取将企业标准转化为地方标准 、行业标准、国家标准。

  (七)加快产业集聚发展。支持中心城区持续壮大整车产销规模 ,重点发展智能座舱、智能驾驶 、智能底盘、智能车控、汽车软件 、汽车芯片等高附加值和高技术产品 。支持渝西地区按照《渝西地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倍增行动计划(2023—2027年)》,聚焦优先发展方向,推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总成部件聚链成群。支持万州区 、涪陵区、长寿区、綦江区 、万盛经开区、南川区等围绕动力电池及原材料、轻量化零部件及先进材料等方向 ,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特色零部件。到2027年,渝西地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数量达到500家 。

  (八)强化人才引育力度。落实新重庆引才计划优秀青年专项等市级引才政策,持续开展“百万人才兴重庆”系列引才活动。鼓励汽车企业推行“新八级工 ”制度 ,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发挥教育部重庆高等研究院作用 ,吸引全国优质高校来渝开展校企联合科研攻关与人才培养 。积极筹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重庆中心,集聚高质量可转化的成果来渝转移转化。推行“校聘企用”制度助力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到2027年,全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引进急需紧缺人才3万人 。

  (九)加快部署“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推进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行业产业大脑 ,加快形成赋能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战能力。支持整零企业 、第三方平台等多元主体参与细分行业产业大脑建设,聚焦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维服务 、经营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开发推广一批共性高频应用场景 ,实现产业分析、监测预警 、辅助研判等通用功能,提供共性技术创新、数字化、政策和公共配套等服务 。深化“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 ”3级建设路径,持续引导企业建设“AI赋能示范型 、协同共生链主型 、生态创新引领型”3种形态未来工厂。到2027年 ,累计建成上线3个细分行业产业大脑,新建10个未来工厂。

  (十)提升金融赋能作用 。鼓励市级产业母基金及相关子基金加大对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领域投资力度,探索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建立政府引导基金容错机制。做深做实上市协调机制和并购融资金融服务 ,重点发掘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符合上市条件和并购条件的企业,对上市好苗子早入库、早服务、早培育。完善银行考核评价指标,将金融支持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情况作为银行机构年度评先评优的重要评价指标 。到2027年 ,全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新增上市企业5家以上 ,推出25项以上汽车产业定制化金融产品。

  (十一)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制定《重庆市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充换电基础设施“投建运退”等重点环节 。进一步加密中心城区和主城新区超充站布局,鼓励两群地区对满足条件的公共快充站进行改造升级 。有序推进电动重型货车超充站建设。加速双向充放电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车网互动市场交易机制 ,打造一批双向充放电示范项目,加速公共充电站智能有序充电功能应用 。到2027年,力争全市建成投用超充站2000座以上 ,建成电动重型货车超充站10座。

  (十二)培育人工智能及汽车软件产业。聚焦操作系统 、人工智能等领域,持续实施关键软件“揭榜挂帅 ”项目 。鼓励汽车软件与人工智能企业加强与国内领军企业技术合作,支持整车企业在飞行汽车研发、自动驾驶训练等领域应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支持汽车软件企业围绕“车+X”应用 ,开展智能座舱、智能驾驶 、智能车控等技术研发。推进高水平软硬件适配中心建设,提升产品研发、集成验证等公共服务能力 。开展软件、硬件 、应用和服务一体化适配,完善汽车软件与人工智能技术产品体系。到2027年 ,力争打造50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软件产品。

  (十三)推动车路云一体化建设 。制定《重庆市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工作方案》,构建全域覆盖、技术多元、标准统一 、服务可靠的路侧基础设施体系。建成分层解耦、跨域共用、充分共享的云控基础平台。打造涵盖协同预警 、协同辅助驾驶 、协同自动驾驶功能的智慧公交、干线物流、自动泊车等应用场景,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积极筹措交通运输部“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 ”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建设资金 。到2027年 ,累计建成感知路口600个 ,覆盖城区道路与高速公路里程2500公里,通过OTA升级实现具备协同预警功能的各类型在用车辆超过20000辆。

  (十四)提升检测、维保、电池回收等服务能力。持续加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检验检测能力,提升汽车软件 、汽车芯片、智能驾驶等前瞻性测试验证能力 ,鼓励大型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提供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 ”综合服务 。支持整车企业加快自建或合作共建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网点和维修备件中心,持续优化服务网络布局,加强服务网点数字化能力建设和维保人员技能培训 ,不断提升远程诊断 、在线支持、应急救援等服务能力。加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溯源平台建设、创新平台打造 、关键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动在本地就近实现废旧动力电池规范回收、安全储运、绿色高值利用。到2027年,累计培育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业头部企业2家 。

  (十五)补强汽车物流 、出口服务能力。强化汽车企业国际市场拓展服务能力 ,不断完善“渝车出海”支持政策,加强整车企业有序对外投资工作指导。落实《服务“渝车出海”保运保畅若干措施》,引导整车企业采取签订量价运力捆绑协议 、海运滚装船长期协议等方式争取运力保障 ,支持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铁路联运班列开行整车运输JSQ笼车(商品车铁路运输专用车) 。推动境内外汽车金融公司合作,打通中资行低成本人民币资金转贷支持境外消费金融通道。鼓励本地汽车整零企业加强与国内产业发达区域、其他产业发达国家交流合作,积极参加国内外重大交流活动。到2027年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形成较强的国际辐射能力 ,年出口金额超过1200亿元 。

  三、保障措施

  发挥市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工作专班统筹协调作用,定期调度全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情况,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鼓励市 、区两级优化各类财政资金安排 ,加大对龙头企业和供应链企业研发创新、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各类媒体资源,全方位、多维度宣传全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工作举措 、创新成果、典型案例,提升社会关注度与影响力 ,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文章来源:财联社)

你可能想看:

评论

精彩评论